肿瘤类器官如何精准预测抗癌药物对患者的疗效?
肿瘤类器官在个体化癌症疗法与抗癌新药中的作用
如何基于类器官开展临床研究与应用?
2012年以来,对肿瘤类器官的基础研究已相当充分,大量的研究成果已经充分证明了肿瘤类器官的临床应用场景。2018年,《Science》刊载了一项肿瘤类器官药敏测试的研究,该研究表明类器官在抗癌药物的预测上有很高的准确性。若药物在类器官模型中有反映,则在真正人体服用后有效率高达88%;若药物在类器官模型无反应,则在人体内100%无效。
优点:培养条件简单、可进行高通量药物筛查、成本低、适合于做研究。缺点:出现同质现象、可能破坏细胞间的互相作用、不能表现体内肿瘤的生理情况。
优点:保留体内肿瘤异质性、可进行3D增长与扩张、可以进行药敏检测。缺点:移植成功率低、培养周期长(4-8个月)、所需肿瘤样本量大、需要动物房、可能经历鼠类特异性进化、不适用于高通量药物筛查、存在伦理问题。
优点:成本低、多次传代基因组稳定、保留体内肿瘤异质性、适用于高通量药物筛查、肿瘤-基质相互作用、培养周期短、构建成功率高(>90%)、需要的组织量少、可建立样本库。
© 无锡盛合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